新冠疫情激發生物醫藥創新 國內藥企能否“領跑”?
發布時間:
2023-01-31

新冠疫情席卷全球。雖然在疫情中醫藥醫療行業面臨諸多挑戰,但在國內疫情已經趨向平緩,國外疫情仍有蔓延的今天,有更多觀點將此次疫情視為行業未來長期機遇點。不過,目前可見市場變化的相關產業主要集中在疫情發生后的短期增量領域,例如檢測試劑盒與防護產品。
目前,國產新冠疫苗研發的積極進展不斷傳來,但關于新冠肺炎特效藥的研發還未出現最新消息。在疫情從全球范圍內對醫藥產業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激活”后,生物醫藥創新未來能否出現新的發展態勢?在這個全球企業參與的賽道中,國內藥企又能否彎道超車實現“領跑”?
短期增量機會
歸國醫藥創業者、生物醫藥研發專家唐鍵博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疫情對醫藥產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核酸、抗體等檢測試劑以及防護用品兩個短期增量機會上,而從長遠看,新冠疫情對整個大環境的影響則會體現在全社會對醫療和醫藥行業重視度的增加、公立醫療資源進一步擴展和豐富、醫療體系擴張和完善,以及吸引社會資源進入醫療領域,并可能向遠程醫療等互聯網醫療形成一定集中等方面。
“由于世界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新冠疫苗的研發目前有比較好的進展。傳染病的疫情有時效性,所以藥企針對疫情發展藥物都持慎重的態度。2003年突然出現的SARS病毒迄今還沒有特效藥,就是因為幾乎沒有藥企去開發針對性藥物。這次的新冠肺炎也是同樣的情況,藥企會觀察和評估疫情可能持續的時間,對特效藥物的需求強度,以及開發特效藥可能需要的時間、財務成本等。不排除那些一直從事抗病毒研發的藥企可能會即時布局針對新冠病毒的藥物研究,或者針對已上市藥物進行改良性研究。但是開始全新的新冠特效藥物的研發應該是很難的。”唐鍵表示。
在疫情發生早期,由于受到產能影響,醫用口罩、醫用防護服等防護用品缺口較大,供日常使用的防護口罩、檢測試劑等也存在較大缺口。但隨著后續產能的持續加大,以及不少非醫療器械生產企業如富士康、比亞迪對于防護用品生產線的布局,上述情況得到了有效緩解。而核酸檢測企業的供應能力也在不斷提升。
唐鍵稱目前疫情為核酸檢測試劑盒、抗體檢測試劑盒與防護用品帶來短期增量機會,目前國內疫情逐漸穩定下來,很多試劑盒生產商與防護用品生產商開始把目光投向海外市場。他認為未來產業中獲得了國內、國外注冊證、自動化程度高,布局多種防護產品管線的企業擁有更加良好的發展前景。
長期創新機會:互聯網與人工智能
安永(中國)企業咨詢公司報告指出,就中長期而言,疫情對醫藥醫療行業正在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可能帶來行業發展重點的變化和商業模式的重塑。
安永認為,從政府角度而言,由于此次疫情影響重大,傳統醫療的痛點充分暴露,例如醫療資源稀缺和不平衡,醫療服務可能受限等,預計疫情之后政府會更加重視醫藥衛生行業的發展;從目前的政策走向看,分級診療、醫聯體、家庭醫生制度、社區首診等面向基層的創新醫療體系及創新保險支付模式將獲得難得的發展機遇。
同時在醫院端,信息化改革預期將得到快速的發展。安永稱,由于過去的互聯網醫院建設尚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在此疫情中互聯網醫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價值,“未來可期的政策包括部署互聯網診療咨詢服務、網售處方放松管制、醫保支付有可能納入互聯網醫院體系。這些都將成為推動互聯網醫院實現生態閉環的重要力量。我們相信未來互聯網將深度融入醫院流程,把醫院和醫聯體建成真正的互聯網醫院,不僅能做簡單的問診,而且會有諸如聯合會診、報告解讀、醫保線上結算等功能業務上線”。
對于互聯網醫療在后疫情時期帶來的發展機遇,東吳證券研報指出,互聯網醫療將加速處方外流,推動藥店行業加速整合。研報稱,目前我國藥品零售市場約占整個藥品終端市場規模的23.5%,和發達國家仍然有較大差距,由于政策導向醫院降低藥占比,處方外流每年保持穩定流出。數據顯示,2010年-2018年公立醫院藥占比從41.8%下降至28.7%,藥品收入增速從16.3%下降至1.4%。“我們認為處方外流趨勢已定,后疫情時期互聯網+醫保政策將進一步加速處方外流過程,連鎖藥店有望受益”。
另一方面,在此次疫情期間“AI+藥物研發”賽道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今年1月阿里云宣布向全球公共科研機構免費開放一切AI算力,以加速新冠肺炎的新藥和疫苗研發;2月工信部發布倡議書,提出要發揮人工智能的效用,優化AI算法和算力,助力病毒基因測序、疫苗及藥物研發、蛋白篩選等藥物研發攻關。
針對AI在藥物研發領域的使用,唐鍵指出目前相關趨勢多停留在新聞報道層面,還未看到在具體成果方面的體現,AI公司本身不是藥物開發公司,但可以與藥企合作,幫助藥企提高開發藥物的效率。
除了可能在新藥及疫苗研發中心可能發揮作用,安永報告指出,AI還可用于輔助診斷系統中有效縮短確診報告出具時間、輔助診療和文獻查詢,也同時在減少交叉感染、事件預警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安永也提到,目前AI在疫情中的影響仍然有限,沒有完全消除疫情對于醫院運營和患者就診的影響。
藥企研發:仍建議聚焦優勢領域
雖然新冠疫情在全世界的蔓延打破了各個國家民眾的生活、經濟秩序,但是被寄予厚望的新藥研發領域目前似乎也處于無力扭轉乾坤的狀態。新浪醫藥一項在今年5月進行的統計顯示,2020年前四個月關于新冠藥物的研發合作共有139筆交易發生,在這些交易中,非政府主導,資金主要來自于企業的合作占比為55%。
在這139項合作中,其中約56%合作處于早期研發階段,約9.3%處于臨床實驗階段,剩余為“生產供應”、“服務”、“贊助”等。截至目前,除新冠疫苗偶爾有好消息傳來,特效藥的研發還可謂“路漫漫”。
唐鍵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由于疫情時效性等原因及新藥研發過程漫長,可以看到直至現在也無SARS特效藥面世,而國內投資機構更加擅長投“模式”類項目,況且投資界對包括藥物研發在內的產業投資也從2018年開始放緩。
唐鍵認為,對于新冠相關的新藥開發可能方向主要還是之前做過冠狀病毒研究的,有研發底蘊的團隊進行重新研究;或者進行一些老藥新用的適應癥研究,而開始全新的特效藥研發可能“成功概率不大”。
“雖然大家都特別關注疫情,但其實沒有變的是我國的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腫瘤幾大病種還是排在最優先前列的?;颊邤盗亢艽?,藥物需求量也很大。在疫情之前大多數企業是圍繞著這些適應癥做藥物開發,原來是怎么做的,疫情后還是會繼續這么做。例如高血壓,全國有兩三億患者,糖尿病有一億多患者,還有談之色變的腫瘤,這些病種領域對新藥都充滿期待,企業還是會圍繞著這些去做”。
他表示,“醫藥產業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好的、優質的醫藥的需求,這個矛盾一直存在。但我們也不是眼睜睜看著,沒想辦法去解決。各個藥企會立足自身的情況去適應市場和大環境的變化。企業適應能力要很強,要適應大環境,專注于自己的優勢和專長。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要有一個清醒的認知,不能頭腦發熱只顧著去追逐熱點,丟掉自己原來的東西。企業還是要有自己的專長,要有耐心。醫藥行業就是高投入、長周期的行業,企業要適應這個規律”。
“醫藥開發就保持原有節奏。有能力的企業,之前做過抗生素或者研發、資金實力特別強的企業,可能會去嘗試做一下新冠藥物。但對更多中小企業來說,原來干啥還是繼續干啥,因為疫情終究會過去,例如我們公司還是繼續關注糖尿病和腫瘤,這些領域國內國外更多患者都還是在期待不斷的有新藥出現。”唐鍵說。
談及在疫情中表現突出的中藥產業能否借助此次機會走出國門,走向歐美高端市場,唐鍵認為由于中醫與西醫的評價體系尚不兼容,中短期內很難看到中藥真正做到走向歐美市場。
相關新聞